2019年10月9日,全国妇联权益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机构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来到厦门大学调研与交流。此次调研活动是全国妇联关于推动建立高校性骚扰机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全国妇联权益部法规处一级调研员钱叶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薛宁兰研究员带队,成员包括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研究》副主编及编辑部主任谢海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顾问朱晓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曲相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邓丽,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天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郝鲁怡。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组织我校部分师生代表与调研组成员举行了两场座谈交流。调研座谈会由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主任、校工会副主席、法学院教授蒋月主持。厦门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法学院教授何丽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晓红教授,厦门大学纪委办副主任邹海燕,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处长许美霞,厦门大学工会副主席、校妇委会副主任秦红梅等出席了会议。

首先,蒋月主任欢迎来自全国妇联、中国社科院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向嘉宾们介绍了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和开展妇女工作情况,热情邀请到访嘉宾与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开展合作与交流。她表示,针对女教职工和女大学生的特点,厦门大学妇委会发挥高校优势,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女教职工研修、三月风采展示、教职工银婚纪念等活动,参与举办家庭建设、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等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关注妇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服务妇女姐妹的能力,引导青年学生成长。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建立性骚扰防治机制很有必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薛宁兰主任对厦门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盛赞厦门大学在妇女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希望与厦门大学分享、交流妇女/性别工作的经验、思考。

其后,厦门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何丽新教授介绍了她多年来接触到性骚扰案件的专业经验,强调证据多样性与程序正当的重要性。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应注重调查其发生原因,积极总结经验,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处长许美霞从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安全教育手册汇编、三七女生节系列活动、与保卫部门这间联动等方面介绍了学生工作部的工作成果。厦门大学拥有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师生皆有高效的信息传达和申诉途径。厦门大学纪委办副主任邹海燕强调政策的工具作用,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政策宣传教育、应急反应教育、安全教育等,提示学生警惕风险。此外,辅导员与学生关联系密切,在辅导员岗位职责培训中包含这个方面内容也很重要。


厦门大学工会副主席、校妇委会副主任秦红梅进一步介绍学校针对女大学生开展的性别教育活动,包括开设妇女性别相关课程,例如,在通识教育中的《性别教育》,定期举办以性别为中心的跨学科活动“芙蓉湖畔对话”,普及科学的性别知识;针对就业和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女大学生健康快车”活动,制定学生安全手册等等。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晓红教授提出,就性别教育而言,对父母的教育与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要。高校对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就是对未来父母的教育。

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座谈会结束时,调研组的嘉宾们表示此行调研达到预期效果,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