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张羽,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教授、所长;“2011计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文教平台执行长;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殖民地文化圈研究、两岸文化渊源与比较、闽台共同文化记忆与文化资源现状调查。著有《台湾文学的多种表情——关于台湾文学研究的思考》《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镜像台湾——台湾文学的地景书写与文化认同研究》(第一作者),部分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荣获2016年厦门大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7年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闽台研究:躬逢其时 与时俱进
张羽所在的台湾研究院文学所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两岸较早开展台湾文学研究的单位之一。30多年来,在台湾文学研究和重要史料的发掘方面处于全国前列。张羽相当感恩:“正是因为这些前辈学者辛苦耕耘,培植了丰厚的学术土壤,在两岸也积累了相当多元的学术网络,让刚刚进入到台湾研究领域的年轻教师和硕博士生可以尽快落地生根。”
“在厦大做闽台研究,让我有种躬逢其时的感觉”。2013年,厦大牵头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台湾所,组建2011计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提供了全国最好的对台研究工作平台,让很多有志两岸研究的学术团队优势结盟,共克难题。同年,张羽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海峡两岸历史文化教育中相互认知、表述、态度及影响研究”成功获批,课题组成员多来自协创中心,有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与法学等各领域的学者。“2013年,在北京参加这个项目申报的面试时,评委们对于稍显‘稚嫩’的我,有一些不信任。但这个项目最终能够获批,我想评委们是非常有慧眼地看到了我们拥有一个闽台研究的人才库和资料库。”张羽说:从事海峡两岸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两岸互看错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海峡两岸在各自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遗留下来很多的认知差异、文化想象、互塑托寓,从而引发两岸民众看待同一问题的方式和见解已经有所不同。“自此,我们研究团队一头扎进了探索两岸集群差异的研究中”,关注这些差异性的认知、表述和态度对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的民心所向产生的结构性影响,研究造成差异的各种原因和影响,进而提出凝聚两岸共识、促进共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担任文教平台执行长以来,“以多元的方式让文教平台的专家可以经常聚在一起,做做脑力激荡。近几年,借助协创中心提供的智力和经费支持,通过台湾驻点研究、学术会议、学术讲座、项目合作、工作坊和境外参访等多元方式,让原本习惯单兵作战的专家学者可以经常见面,共同聚焦闽台文化议题,协同攻克一些关键议题。”这对文教融合平台未来工作的展开有着指引方向、沟通思想的重要作用。目前,该平台已经初步建成两岸文教融合研究与实践领域中最有竞争力的协同创新团队。
“学术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有点像侦探探案,一步一步地掘进,让我感到神秘、有趣而又开心。”“我喜欢按照自己内心的节奏走,有时候会很慢,但我知道自己急不来。”张羽始终坚守本心,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真心赶路。近年来,张羽和她的团队开始着手进行福建涉台重要文化资源现状调查与两岸共同记忆专项的调查和研究。“之前,我一直重点关注日据时期台湾文坛,在日常翻查台湾旧文献的时候,会看到日据时期闽台之间非常密切的互动。但我一直没有下笔为文的冲动。为何近年会转向福建涉台资源的关注。有个机缘比较重要,就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执行主任刘国深教授提出了系统桥接的理念,强调学术研究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张羽和她的团队也深感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相当丰厚,但比起台湾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与创新,强调对普通民众的展示和教育功能,福建的涉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与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关切和支持。像在台湾被称为“台湾现代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的赖和在1918、至1919年,以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医官的身份,渡海前往厦门鼓浪屿博爱医院就职。他曾经有很多诗文描绘当时万国租界的鼓浪屿与厦门本岛。“我们觉得正在申遗的鼓浪屿应该为赖和留一个位置,这是一个透视两岸的窗口,让更多人知道日据时期的台湾人赖和是如何关心祖国,如何思考个人、民族与国家议题的。”
为师为人:教学相长 谦逊专心
“和年轻人一起成长,很美好。”“我自认为是个温和的老师,这个可能要问问学生,他们更有发言权。”身为教授,在培养硕博士生方面,张羽更是尽心尽力。“与硕博士生的学术互动,其实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而这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体验。” 她每周都要与指导的博硕士生见面,每月要求她们都要交一篇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可长可短,我觉得年轻人的思想很活跃,会有很多的学术火花迸发出来。我想用读书报告的方式,让她们把自己脑海里稍纵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为了密切与学生的联系,她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师生常常在微信群中沟通交流。“我们非常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协创中心的品牌项目‘两岸学子论坛’,在文学分论坛中,特别让两岸研究生互评论文,促进两岸青年学生深入接触,力图排除误读,凝聚共识。在面对一些台湾研究生非常扎实、厚重的学术论文时,我们的学生会有压力、有动力,让他们更努力地去探索台湾文化”。“去年开始,我非常努力地推动两岸文化工作坊,这个工作坊非常小型,由两岸师生共同参与,让文学、历史和政治等不同专业的年轻硕博士生可以与老师同台发表论文,并获得专家学者的细致讲评。几期的工作坊举办下来,我想大家都能看到重视细节的力量。”张羽说:“这些年,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行径愈演愈烈,特别是在青少年的教育领域更加极端强化。台湾青少年甚至被蔡英文当局贴上‘天然独’的标签。所谓的天然绝非天然,乃是台湾地区文教领域的长期教化使然。”“以往我们文教交流中,针对两岸青少年群体的交流活动举办较少、不够深入有关。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处于停滞期,相关交流活动也受到种种影响。但促进两岸青少年群体的体验式交流,非常重要且应持续推进。”
“台湾可以成为一个借镜,让大陆在快速发展的时候,避免走台湾曾走过的弯路。台湾也曾有环境污染之痛。所以,台湾人都很重视环境保护。我曾有一段时间住在台北阳明山上,猴子住进了我楼上的阁楼里。台湾朋友说:‘不是猴子侵占了我们的领地,而是我们侵占了它们的领地。’这之中,你会看到台湾人对土地、对生命有着自己疼惜的方式。这也让我更珍视与敬畏自然,也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充满深情。”
“三八红旗手”是全国妇联为了表彰每年在中国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显著成绩的妇女先进人物和妇女先进集体而设立的奖项。作为2017年度省“三八红旗手”张羽显得尤为谦逊:“我只是努力做好自己分内事,却意外得到了很多掌声。这会激励我后续有一个新的学术实践的着力点,就是为海峡两岸女性的交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请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的、专心的、垂着绿荫的。”这是张羽最爱的一句散文诗。
学生记者:郑志娟、赵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