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我委参与承办的“科学•性别•人生•梦想”对话受到大学生欢迎

日期:2016年12月06日

来源:

浏览:

1130日晚,以“科学•性别•人生•梦想”为主题的芙蓉湖畔对话厦门大学科艺中心音乐厅行。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厦门大学社科处联合主办,由厦门大学工会、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厦门大学团委共同承办。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赖虹凯,副校长、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詹心丽出席活动。对话嘉宾中科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赵玉芬教授,环境与生态学院袁东星教授,校妇女委员会主任、法学院蒋月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红梅副教授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法学院副院长李兰英教授担任主持

科学有性别吗?”“男女是否平等?”“到底要不要生育二胎?”“优秀男性到哪里去了?”这一系列问题,引发台上嘉宾的一番讨论,又引发台下听众思考。嘉宾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认识,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法律政策、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不同角度,畅谈对男女平等的理解感悟,女性择业就业、职场困境突破、工作生活关系平衡等问题进行交流与分享

蒋月教授强调,平等是指人格平等、价值同等,而非能力相同。现阶段,男女在法律上已经平等,但是,事实上,男女并未实现平等。谈到劳动法特别保护女性时,蒋月教授表示,男女平等不仅是政治议题、法律议题,同样是经济议题不仅女性劳动者关心,而且用人单位同样十分在意。对女性职工的特别保护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对女性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妇女要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赵玉芬教授分享她的成功经验要点,是始终保持好奇心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以积极态度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她以男女院士的比例作切入点,分析了社会观念、发展机遇等对妇女成长的影响,鼓励青年人不要因为性别而限制职业选择,终将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袁东星教授习惯引用数据佐证,她以近年男女学生比例为例,分析提出“天赋有别”“科学没有生理性别、却有社会性别”,鼓励学生认识自己、尊重自己的社会性别,从而在未来生活上做出更好地选择;建议同学们在职场忘记自己的性别,在生活中要记着自己的性别。石红梅教授认为,要不要生育二孩,是职业女性挺纠结的问题。如果国家没有出台支撑生育、养育孩子的 “一揽子” 配套的公共服务,那么束缚女性职业者成长的“隐性的网”将永远存在。邹振东教授是场上唯一的男嘉宾,以“陪衬者”“倾听者”自居,幽默风趣地分析了男女平等价值观有效传播形式,认为有效地传播不在于表达了多少声音,而在于争取多少支持。

  自由提问环节,现场学生提交了许多问题卡,送到每一位嘉宾手中都有一摞。嘉宾们轮番就提阐述自己的看法。可惜,时间有限,嘉宾们无法遂一回应每个问题。嘉宾话语平实、生动,却时时闪烁着智慧的星光。

主题既宏大又具体,提问既丰富又尖锐,可贵的是,整场对话始终保持在平和、理性、幽默气氛中顺畅地进行。许多同学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思想碰撞这种跨学科的交流让自己有所感悟、受到启发。也有不少同学表示,嘉宾对话解答了自己的一些困惑。这次活动是庆祝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更好地引导、服务女大学生,是妇女组织承担的重要工作职责。与学术研究机构联手,采用创新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传播男女平等观念,让更多人知晓自己的权益、他人的权益,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家庭、集体/单位、国家、社会关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校妇女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