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兰芬,现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获评2016年厦门大学校三八红旗手称号。
陈兰芬长期从事遗传免疫学,肿瘤生物学及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谙熟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状态和热点。近年来在分子免疫学、炎症与免疫、肿瘤免疫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同行公认的成果,目前共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通讯/第一作者10篇,分别刊登在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子刊,IF=20.8);Immunity(Cell子刊,IF=21.6)、Cell Reports(Cell子刊,IF=8.4,)、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子刊,IF=10.7)、J Exp Med (IF=14.8)、PNAS (IF=9.7)、Journal of Immunol (IF=5.5)等国际权威杂志;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过学术报告。主要成绩有:
(1)揭示了吞噬性细胞内Hippo信号通路关键激酶Mst1和Mst2通过活化Rac家族蛋白来调节线粒体向吞噬小泡募集并释放ROS来清除病原体,该研究解析了人的Mst1基因缺失或Rac2基因突变引发免疫缺陷综合症的致病机理(Nature Immunology,2015,Nature子刊, IF=20.8, cover story, highlighted by Nature Review Immunology,通讯作者);
(2)解析了Hippo通路通过调节细胞器内质网的大小来调控肝脏的尺寸及肝癌的发生发展(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Nature子刊, IF=11.4, 通讯作者);
(3)揭示了Hippo信号通路在T细胞迁移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及鉴定了调控Hippo信号通路下游Yap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GABP,揭示了泰诺等药物通过抑制Yap基因表达而引起肝脏损伤和衰竭的关键机制(Cell Reports,2013,Cell子刊, IF=8.4,通讯作者);
(4)阐明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短链亚型在肠黏膜免疫功能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Immunity, 2012,Cell子刊,IF=21.6,第一作者);
(5)揭示了CEACAM1分子调控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的作用机制(J Exp Med,2011,IF=14.8, 第一作者)。
这些研究发现揭示了Hippo通路在组织稳态维持和免疫功能调节中的信号转导理论,拓展了Hippo信号通路在免疫缺陷综合症和癌症发生中的研究,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可能的分子靶点和科学依据。课题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的资助。
陈兰芬积极参与学院本科生教育工作,担任2012级五班班主任;主持本科生基础免疫学课和研究生免疫学课,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发育生物学课程,以及指导研究生读书报告会。积极参与2015厦门冬季学术会议暨国际免疫学高峰论坛的筹备工作,联系和获取相关企业的赞助。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作为“细胞信号网络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之一,积极参与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与浙大、科大、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台湾阳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多个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