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潘”向高峰
十载求学,廿载育人,诚如“致吾知于无央”;履职尽责,回馈社会,正是“充吾爱于无疆”。校歌如是,厦大如是,潘越教授亦如是。在厦大的近三十年间,她经历了懵懂青春与书山路远,走过了三尺讲台与四季耕耘,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使命中前行。回望这段经历,她的故事早已烙下了奋斗不息,不负芳华的印记。
犹忆学生懵懂时
潘越与厦大的缘分,是从1995年考入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开始的。度过了本科和硕士生活,潘越早早确定了在高校走学术道路的职业规划。当时的硕士学历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任职的要求,于是潘越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跨考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
“在那个年代,女博士并不多见,市场对于女博士普遍带有有色眼镜,一些亲友甚至苦口婆心劝我不要读博。与此同时,我虽然有数理统计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但是与财会专业出身的同级同学相比,我的财务学基础相当薄弱。”选择跨专业读博的潘越需要莫大的勇气,以及付出成倍的努力。
读博的日子总归是艰辛的,每当回忆起博士阶段的奋斗历程,潘越总是有诸多感慨。当时的她正处于起步慢、科研进度落后、论文写作备受打击的状态。面对压力,潘越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毅然决然选择“关起门来为自己争口气”。潘越当时师从吴世农教授,吴老师有行政职务,工作繁忙,她经常主动带着论文到导师办公室,只为等导师闲暇的空隙提点论文;文献积累是做科研的基础,于是她阅读了大量前沿的文献,每天学习到深夜;为了提高写作功底,她在业余时间去《厦门晚报》兼职实习记者。“虽然我起步比同学晚,但是在我毕业时,我的工作论文是同届中最多的,后来顺利发表的论文也是最多的。”
经过在厦大十年的学习与沉淀,潘越不断突破自己的上限,于2005年顺利博士毕业,留在金融系任教,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开启在厦大的从教生涯。


图 潘越的学生时代
三尺讲台绘青春
潘越从教之初就定下两个目标,第一是教好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以致用;第二是搞好科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精进。
任教之初,由于初出茅庐、教学经验不足,潘越一直处于摸索状态。当时年轻老师负责教授非专业课程或者统修课程,经常被分到漳州校区上课,不仅备课压力大,来回的交通也占用了大量时间。潘越说,自己的生活态度就是“凡事尽最大努力,以求自己无悔”。为了把课讲好,潘越下了一番苦功夫,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这也让她在教学评估中多次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开始从教的前两年,潘越几乎没有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彼时学校鼓励年轻老师出国学习,她主动争取,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一年。在访学过程中,潘越主动选修了三四门前沿的专业课程,并接触到了最前沿的文献。“在康奈尔访问期间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文献。在十多年前,在国内想获取新的文献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那时我就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每天学习完,就一头扎进文献里。以前我不能理解为何国内学者去国外复印很多资料回国,而等我自己回来的时候,我也去图书馆复印了非常多的文献回来。”
“我在康奈尔每天都很晚才回住处,但教学楼里依然灯火通明,大洋彼岸的学生们比想象中的更加努力。”所以,潘越始终坚持高要求、高标准培养学生,不断优化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在课堂育人方面,潘越将市场实务前沿与传统金融学理论相结合,将现实案例带进课堂、将业界精英请进教室,并带领学生走进金融机构、走访知名企业,力求培养更多专业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有用人才。在科研育人方面,潘越很重视对学生学术功底的培养,每周一下午她的博士硕士都一起开组会,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每隔一至二周跟研究生交流讨论,指导论文的研究进展。谈及科研的压力以及当下的学术圈“内卷”现象,潘越认为,自怨自艾的“无效内耗”是不可取的,并且强调“选择比努力重要”,要先找对研究方向,然后一头扎进去,争取在小领域里做出大文章好文章;其次是要有耐心,“板凳要坐十年冷”,短期中可以以完成考核为目标,但长期中要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实现。
随着潘越的科研之路愈发成熟,她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社会价值的实现。近年来,潘越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一方面从正式制度欠缺完善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市场中的“法与金融”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论证我国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潘越围绕文化这一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不断拓展中国情境下的文化与金融交叉研究话题,证实诸如乡音认同、宗族联系、商帮传统等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迈出探索中国经济增长谜题的重要一步。近年来,潘越与研究者合作的多篇围绕中国特色制度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论文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站在学科融合的重要节点,潘越着力推动法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研究走向深入,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不断提出独到见解。
图 潘越主持第八届文化与经济论坛
履责于行再起航
2018年,潘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意识到这重额外的身份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无上的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回想起五年前第一次去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步入人民大会堂时扑面而来的庄严肃穆、第一次见到闪光提示的表决器、第一次投出多种民族文字提示的神圣选票……这些场景她至今还记忆犹新,恍如昨日。
2019年,潘越曾面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福建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听完发言后一方面盛赞了厦大为福建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对厦门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我的发言先是通过介绍潘维廉教授拉近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距离,然后用详实具体的数据汇报了厦门和福建对外开放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听完后询问了我潘维廉教授的近况,并且关心问起我们身边的同事,也特别关心厦大未来的发展。”回忆起这些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点点滴滴,潘越到现在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
“人大代表不仅是连接政府和人民的桥梁纽带,在走出国门时也必须承担起展示民族自信、维护民族利益的使命和责任。”2018年第五届世界议会联盟全球年轻议员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这是潘越第一次作为中国官方代表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在会上,她积极与其他国家的议员就相关发展经验展开了热烈交流,介绍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系列举措,消除他们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仅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保护的偏见。2019年她再次到访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在第六届全球年轻议员大会上就中国的普惠金融和创新创业等问题做主题发言,践行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使命。
图 2018年世界议会联盟全球年轻议员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
作为一名女性代表,潘越对于女性权益保护的必要性更能感同身受。2022年,“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此背景下,潘越于2022年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议案》:对于拐卖妇女案件,越早发现,越早报案,越能得到及时处理。建议参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强制报告制度,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居委会和村委会干部等,发现有妇女被拐卖或者涉嫌拐卖情况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在法律责任部分规定,如果知情不报的,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潘越认为,应该抓住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这个时间节点,把国家关于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犯罪,完善预防、打击、救助一体化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更充分地体现在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章节条款中。该议案内容被多家媒体报道,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好评,议案中的部分建议也在最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得到了采纳。
图 潘越获得福建省三八红旗手
回顾近二十年教育经历和五年人大代表履职经历,潘越颇为感慨。从厦大学生到厦大博导,她奋斗拼搏,弦歌不辍;从国情实务到学术前沿,她扎根实处,初心未改。正如她的名字一般,越过一座座充满挑战的山丘,只为攀向下一个高峰。
(何文 方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