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该文刊发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作者简介:肖洁(1979—),女,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家庭社会学研究。
摘 要:收入问题是性别研究长期关注的议题,经济领域的性别平等对女性经济独立至关重要,对政治、教育、婚姻等领域的两性平等也有重要影响。从总体研究状况、理论解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结论四方面对国内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 184 篇性别收入差距经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对国内性别收入差距经验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并大体分析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性别收入差距;性别平等政策;人力资本
本文通过对性别收入差距相关文献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结论的梳理与总结,明晰国内性别收入差距研究现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总体研究概况
在 CNKI 全文数据库和硕博数据库中以性别收入差距、性别工资差异等类似表述作为检索词,在标题、关键词中进行不限年份的精确检索,截至 2017 年底共检索到文献 233 篇。删除掉重复文献以及主要研究内容非性别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后,最终获得相关文献 184 篇。从文献数量的变化来看,2000 年前国内关注两性收入差距问题的极少,2001 年后相关文献的数量变化呈波动递增趋势,论文主要发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类期刊;研究内容集中在国内性别收入差的变动趋势、成因、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上,多以城镇劳动人口为研究对象。
二、相关理论解释
性别收入差距缘何而来? 哪些因素导致我国性别收入差距的扩大?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聚焦于劳动力市场领域,以人力资本论、劳动力市场结构论和市场歧视论解释两性收入差距的成因与来源。
(一)人力资本论
1.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本理论。传统新古典理论假设在完全开放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率等价于劳动要素边际生产力,人力资本水平相同的人获取相同的报酬。
2.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本论来自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中关于教育的假定。社会中的某些位置由于相对稀缺且对社会具有重要功能,因而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丰厚的回报。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论
1.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拒绝了新古典主义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人员自由流动的假定,强调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制度或社会性因素将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两个彼此互不流动的子市场。
2.社会学视角下的新结构论。社会学的新结构论主张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居于一定的位置,工作位置上附带的资源决定个人成就、社会地位和收入。
(三)市场歧视论
除上述两方面因素外,所有研究者都关注到市场歧视性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论和结构论无法解释在同一类型劳动力市场中、具有相同人力资本水平、处于同一工作位置的男女收入水平为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更多来自歧视和偏见,而性别歧视缘何而来,统计歧视论、拥挤论、前劳动力市场歧视论则给出了各自的观点。
(四)家庭责任分工论
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视角逐步从劳动力市场领域拓展到个人家庭领域,家务分工机制被作为新的解释因素引入性别收入差距的分析框架中。受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冲突论的影响,家庭责任分工论提出传统文化对两性角色的定位使女性较男性更有可能面临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冲突,女性面对角色冲突压力时的家庭角色优先导致女性收入降低和性别收入差距 。“男外女内”的角色观念和角色分工模式在社会中有着牢固的根基,透过原生家庭的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参与等社会化路径代代传承。
三、研究方法的运用
总体看来,性别收入差距的研究以量化分析居多,纯粹理论探讨的文章较少。量化研究以二手数据分析为主,既有截面数据的时点研究,也有运用跨时期数据的趋势分析,CGSS、CHIP、CHNS 等高质量微观数据的出现使实证层面收入差距问题的探讨成为可能。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由于性别收入差距问题涉及到市场结构性因素的考察,因此大部分研究以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为分析样本。特定群体性别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和农民工群体。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
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性别收入差距现状、成因、影响因素贡献率的考察上。研究结论上,国内对于性别收入变化趋势的意见较为一致: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受到工资决定机制变化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上世纪 80 年代末到90 年代中期,性别收入差距虽然已扩大,但差距低于其他国家 ;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工资差距迅速扩大,尽管国家尝试采取措施缩小群组间收入差距,但由于性别收入差距并未纳入宏观政策的主要调整范围,男女收入差距不降反升,中国已成为性别收入差距较大国家之一。
实证研究显示,两性收入差距在收入分布不同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现象,但研究结果较为冲突:既有研究认为城镇男女职工的收入分布顶端差距小、末端差距大,表现为粘地板效应;也有研究的结论与之截然相反:收入分布末端差距小、顶端差距大,收入差距表现为天花板效应。
五、总结与讨论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重视角对性别收入差距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研究设计规范,研究成果丰硕而多样,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足:
第一,由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分解性别收入差距,再加上变量操作化定义的区别、数据来源不同,导致相关研究结果缺乏比较的基础。目前相对达成共识的是两性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力市场中对女性的歧视有扩大趋势,但对于原因尤其是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存有争议,甚至相互矛盾,使得政府制定和完善性别平等政策缺少有效的实证经验支撑。
第二,现有研究均以个人样本调查数据为基础,鲜见雇主层面的考察和数据收集。劳动力市场所表现出的偏好或歧视实质上是雇主的选择。雇主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尤其是个人与雇主匹配数据的分析有利于深入剖析性别歧视和性别收入差距的根源。
第三,现有研究对性别收入差距社会后果的实证分析关注有限。经济资源是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转自2018年11月22日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