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妇委会概况
机构设置
领导班子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新闻资讯
巾帼风采
三八红旗手
三八红旗集体
巾帼文明岗
巾帼建功标兵
优秀妇女工作者
其他
家庭儿童
最美家庭
家教家风
儿童福利
女性权益
政策法规
妈妈小屋(女职工休息室)
女大学生
女性社区
为您服务
联系我们
办事指南
友情链接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首页
女性权益
政策法规
正文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当代性别理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日期:2010年12月17日
来源:
浏览:次
12月14日—15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当代性别理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单位的数十名代表,与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成员们一起,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当代性别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状况,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名誉会长彭珮云,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福建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群英,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林蔚芬,福建省妇联副主席马义英,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曾国玲,厦门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翁金珠,我校副校长赖虹凯出席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白锡能主持。
彭珮云在开幕式中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她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能系统地解释当代中国妇女发展的阶段性、根本任务、主体力量、发展途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应该阐明我国当代妇女运动,揭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妇女运动的规律。彭珮云强调,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明确现阶段推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的目标、任务与道路。建设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建设先进性别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人们树立文明进步的男女平等观,抵制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刘群英代表福建省妇联和厦门市妇联热烈祝贺研讨会的召开。她说,厦门大学的妇女理论研究和女性学科建设十分活跃,在服务妇女发展、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妇联组织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探讨研究妇女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建成妇女群众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
赖虹凯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来到厦门大学出席此次会议,并对珮云大姐、全国妇联、福建省妇联、厦门市妇联对我校特别是妇女研究和妇女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赖副校长介绍了我校妇女工作和妇女理论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他说,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妇女问题和性别视角,对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学体系,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妇女工作,更加扎实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产生积极影响。
开幕式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陈振明,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先后作题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关于新时期妇女运动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室主任研究院丁娟、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叶文振对两位教授的演讲做了中肯点评。
与会代表多学科地交流和分享了近20篇论文和报告,通过参与主题发言、同行点评和互动讨论,围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性别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等议题,自由地充分交流了彼此的思考与研究。
12月15日,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闭幕。彭珮云出席闭幕式,听取了各单元讨论情况的小组汇报。谭琳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在妇女理论的梳理、实践问题分析以及专业队伍的集结等方面所起的重要意义。她说,与会学者把文本论述与实践问题的分析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角度开放地探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现实意义,使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希望与会学者用好研讨会这个学术交流、学术批评的平台,进一步结合讨论心得与专家观点,用学术语言进一步规范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要用大众化语言更多地向社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我校法学院教授、校妇女委员会主任蒋月表示,非常赞同推动研究并建构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年了,男女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普及还不充分;新时期妇女发展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在理论上作出客观合理的解释,社会实践需要理论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此次研讨会的举办非常成功,与会人员多视角、跨学科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和影响力,这种不同专业背景的跨学科交流使每一位与会者收获更多;欣喜地看到在妇女研究领域快速成长的年青一代学者,妇女研究事业后继有人。
(文/赖炜芳 图/潘万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