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

厦大的她,把考古当成“月亮”与“六便士”

日期:2023年04月24日

来源:

浏览:


青春,可以是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也可以是在实验室里孜孜探求、在田野上仰观俯察……青春是一种进行时,它有万般模样。你的青春是什么模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康伊帆同学,走近她的“考古梦”。


一个普通的下午,厦门大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课堂上,同学们正观察着几片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在这些看似普通的陶片上,本科生康伊帆发现了一枚指纹。


这枚指纹是谁的?陶片来自哪里?……兴奋与好奇,瞬间在她的脑海里交织。


此后,像这样通过文物窥见历史的瞬间,仍不时地出现,给她带来一次又一次“考古人的兴奋时刻”。


入选2019级历史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综合排名专业第一、保研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多次获得“优秀三好学生”“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奖学金……


她是康伊帆,厦大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生,一个把考古当作“月亮”和“六便士”的女孩。


“我不是有天赋的学生,只能用笨办法”


有时候,康伊帆觉得自己可能没有那么适合学考古。


课堂上回答问题反应不够快、思考角度不够好、专业积累没有别人多……“我并不是有天赋的人,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考古。”康伊帆说。


有差距,就想办法补上差距。课堂上,康伊帆是忙碌的——拍摄ppt、记笔记、做思维导图,样样不落;课后,只要有空,康伊帆就泡在图书馆里,梳理知识点、阅读专业书,直至闭馆铃声响起。




▲康伊帆手写的文献速读卡


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她把计划分解,以小时为单位安排学习时间;读了文献记不住,她专门制作文献速读卡,把阅读过文章写在卡里;临近考试周,康伊帆时常一个人坐在宿舍的楼梯口,借着楼道的灯光背书。


“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只能用笨办法。”康伊帆说。



“每一锹、每一铲都值得认真对待”


大三上学期,康伊帆跟随老师前往福建南平马道坪遗址的田野实习。在这里,每位同学都要负责一个探方的发掘工作。第一次正式田野发掘,康伊帆犯了难。


发掘过程中,要想区分遗迹的不同,可以对土壤的颜色、颗粒度、手感等特点进行观察。可是,不管怎么看,康伊帆就是分不出其中的区别。这让她很沮丧。



一遍看不出来,就多看几遍。接下来的日子里,康伊帆拿着手铲,不断地重复着刮面、划线、观察的步骤。


“今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态度。明天还要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今天心态调整了一下,感觉有一些进步。”


“希望这段时间可以多锻炼自己对土色的分辨能力,练就火眼金睛。”


……


探方日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发掘内容和她对自己的鼓励。



实习即将结束时,她在探方里发现了一块土质不太一样的圈,“那个圈不明显,我看了很久,最后画了出来。”经证实,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房址的柱洞。


“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是考古遗存和社会大众的一座桥梁。”康伊帆说。在她看来,一次不仔细的观察、不精确的画图或许没人知道,但却是对社会和历史的不负责。


“考古既是‘月亮’,也是‘六便士’”


学习之余,康伊帆还是厦门大学校史馆的一名讲解员。从建国初期的一盏小小煤油灯,到为了防台风设计的嘉庚瓦……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她都如数家珍。


对康伊帆来说,了解校史中的厦大故事和考古很像——展板上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张图片,展柜里每一件藏品,都在诉说着厦大的百年故事。

如今,考古已经融入了康伊帆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时,她向孩子们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实习之余,她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为当地村民介绍这片土地过去的故事;外出旅游,她总喜欢去当地博物馆看看,给朋友们介绍考古知识。


如今,康伊帆的柜子里,还放着在马道坪时使用的手铲。实习的三个月,她就是拿着这把手铲,刮面、找边、拨土、发现遗迹。


手柄处,她用马克笔写了自己的名字,“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参与发掘的见证,也是我作为一名考古人的重要‘武器’。”康伊帆说。


对她来说,拿着手铲考古的过程就像“开盲盒”:“当你一点一点把土剥离开来,就像在一点一点发现未知。”这个发现未知、窥见历史的过程,不断给她惊喜,使她着迷。



“考古是艰苦的。但是有很多研究考古的前辈,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不断激励着我。”康伊帆说。如果可以,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扎根在泥土里”的考古人,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出一份力。


对康伊帆来说,考古既是她的“月亮”,也是她的“六便士”。“考古是我的理想,也是我要不断奋斗的事情。”康伊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