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社区

新时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对策建议

日期:2019年05月18日

来源:

浏览: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且已占据大学生数量的半壁江山。本文研究发现:她们总体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较高的道德水平、较平等而理性的婚恋家庭观和较强的“四自”精神,但也存在国家社会责任意识略逊于男生、婚恋方面仍有被动从属心理、奋斗意识与自我挑战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提出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且已占据大学生数量的半壁江山。2017年,我国在校普通本专科生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2.5%,在校硕士生、博士生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53.1%38.6%。她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风气导向具有很大影响。我们基于2016年“首都女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数据[1],结合其他相关调查资料,从政治信仰、社会伦理观、婚恋观以及主体性认识等方面,对新时代女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

01

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1.在政治信仰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女大学生中赞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比例分别为76.9%75.8%84.4%,另外两成左右在以上方面认识模糊,有待于进一步教育引导。

2.在社会伦理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道德水平较高。

对于“追求道德完善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之一”“我会被媒体宣传中所塑造的道德楷模所感动并认真向他(她)们学习”“我不会牺牲自己的道德原则去换取个人利益的实现”这三个说法,女大学生赞同的比例分别为89.3%63.0%81.0%,比男生相应高1.88.01.2个百分点。对于“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道德观已经过时了”“我认为在当代提倡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以及“我认为考试作弊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这三个说法,女大学生不赞成的比例分别为52.5%69.2%64.3%,比男生相应高3.66.25.8个百分点。

3.在婚恋家庭观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具有较平等而理性的婚恋观和家庭观。

关于择偶观,93.5%的女大学生赞同“在选择婚恋对象时,我会优先考虑对方的人品和才华”,比男生高5.0个百分点。关于家庭分工,仅9.2%的女大学生赞同“赚钱养家主要是男人的事情”,比男生低27.3个百分点;74.7%的女大学生认为“男人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比男生高17.0个百分点。2015年开展的全国妇联的“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与相关理论探讨”课题(以下简称“价值观课题”)访谈也发现,女大学生普遍认为家务劳动应该商量着来,双方都承担。

4.在主体性方面,女大学生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她们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96.5%的女大学生赞同“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比男生高9.6个百分点。她们有较高的自我能力认同和独立性,95.2%的女大学生赞同“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比男生高16.3个百分点;仅有14.7%的女大学生赞同“总体而言,男人比女人更胜任领导的角色”的说法,比男生低29.8个百分点。51.1%的女大学生表示“恋爱过程中需要吃饭、旅游、购物时,我会和恋人实行AA制”,比男生高20.6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当代女大学生坚信女性和男性一样优秀,女性既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也应该承担家庭责任。

02

女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在社会参与方面,女大学生的国家社会责任意识略逊于男性。

44.8%的女大学生表示“在选择工作时,我会优先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比男生低6.5个百分点;55.9%的女大学生认为在评价女性时“对社会有贡献”很重要,而男生中的68.1%认为在评价男性时这一点很重要。同时,女大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略逊于男性。价值观课题的访谈发现,男生更愿意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与行动,而女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与了解度都与男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旁观者心态。有些女生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政治和公共事务。

2.在婚恋家庭方面,部分女大学生依然存在被动和认为应该“女主内”的心理。

女大学生在两性交往方面相对于男生更被动,仅31.9%表示“如果我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人,我会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他(或她)”,比男生低27.2个百分点。价值观课题的访谈发现,一些女大学生缺乏主见,表示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和家庭分工等主要听男朋友安排,一些女大学生认为在家庭建设方面妻子应该比丈夫承担更多责任,部分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应该比丈夫多干家务活儿,多花精力营造“幸福小家庭”。2016年对北京10所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及婚育意愿的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了丈夫或家庭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同时在关于谁做家务和抚养小孩的问题上,有近四成受访者表示主要寄望于父母、市场和自己个人完全承担,而不是“希望自己和未来的配偶分担家务,共同抚养好小孩”。

3.在主体性方面,部分女大学生的奋斗意识与自我挑战意识有待提高。

只有46.3%的女大学生认为“事业有成”应该成为女性的奋斗目标,而男大学生中的62.2%认为“事业有成”应该成为男性的奋斗目标。就业观念方面,52.5%的女生更愿意去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比男生高11.6个百分点;愿意去民营企业、外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女生比例显著低于男生,只有5.4%的女生愿意自主创业。2017年发布的一项对陕西某高校300余名男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女生择业时最看重稳定性和家庭因素的比例分别比男生高14.04.8个百分点,而选择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的分别比男生低14.04.8个百分点。价值观课题调查也发现,不少女生缺乏事业规划,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找“比较稳定的,朝九晚五那种”工作,对是否专业对口、是否有发展前途等考虑较少。

03

加强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成阶段,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一部分人在价值观方面特别是政治认识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强化教育引导责任,采取实实在在的举措,增进她们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信心,自觉践行包括男女平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引领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1.建议教育部门特别是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女大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渗透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中。要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书籍报刊、网络传播、学校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她们的道德素养。要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高校的教育,建议性别平等意识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计划,提高高校领导和教师的女性人才观和性别平等意识,鼓励他们采取积极措施,营造平等友好的校园环境,消除“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把女大学生培养塑造为能够自觉践行“四自”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建议妇联组织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

要探索用科学理论武装女大学生、用共同目标凝聚女大学生的有效途径,以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引导广大女大学生自觉听党话、坚决跟党走。要推动包括男女平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校园、进课堂,加大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各行各业职业女性的宣传力度,用榜样力量激励女大学生,比如组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三八红旗手、优秀成功女性等进校园巡讲活动,引导女大学生崇德尚义、积极进取,鼓励她们见贤思齐,增强社会责任感。

3.建议主流媒体高举旗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

要大力塑造和宣传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并为之奋斗的女革命家、女共产党员、女建设者形象,丰富女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她们的精神力量,引导她们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家国情怀,形成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人生理念。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把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常态化宣传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充分展示现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在重要时间节点上,以典型人物访谈、评论员文章、专题节目等形式,多角度宣传女性践行“四自”精神的生动实践,增强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她们的“四自”意识。要注重宣传倡导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和睦包容的家庭文化,传播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庭建设责任的正面信息,引导女大学生在今后的婚恋生活中更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


注释:

[1] 此调查数据来自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承担的2016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首都女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该课题对北京市9所高校的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按全国一流高校、普通211高校以及二本或三本院校对高校进行了抽样,同时考虑了外地生源为主的高校和北京生源为主的高校。每所高校发放了100200份问卷,9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327份。其中向女生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071份;向男生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56份。大一和大二学生占73.8%,大三和大四学生占26.2%。如无特殊交代,文中数据均来自此调查。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理论研究室供稿。执笔人:马冬玲;统稿:刘亚玫、姜秀花、马焱。

编辑:林丹燕

来源:源自妇女研究所理论室

性别研究视界